【肥胖】調查指港人疫下壓力增生活習慣改變 1/3人體重增加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06/20 12:49

最後更新: 2022/06/20 17:41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(左)、香港肥胖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(右)。(譚以諾攝)

疫情之下不少活動受到限制,香港肥胖學會一項調查發現,36%港人在今波疫下體重較疫情前增1成。學會料與疫下在家工作、運動量減少、生活習慣改變,如常叫外賣等有關。有醫生指,疫下有女教師因工作壓力及減少運動體重增逾10公斤,至近日疫情緩和,重拾運動等體重才進一步下降。

調查亦發現有7成港人曾減肥,平均減肥5次但反彈4次。學會建議肥胖症患者應於共病出現前尋求醫療團隊協助,從生活習慣、藥物治療等多方面治療肥胖。

有關調查於今年5月27日至6月6日進行,訪問共559人以了解第五波疫情對港人體重控制的影響。結果發現,今波疫情有36%、約三分之一港人相比疫情前的體重增加,當中有6成人增5至10%、16%人增10至15%、9%增15至20%、以及有4%人增20%或以上體重。調查顯示,有37%人於今波疫情下運動量減少,其中9成人因減少外出避免染疫,另有逾8成人因運動場地關閉及要戴口罩做運動而減少運動。

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表示,肥胖症可增加引起相關的共症,包括抑鬱症、睡眠窒息症、心血管疾病等。她說,有三分之一體重原本受控肥胖症患者疫下體重反彈,其中一名50多歲女教師,在接受治療前的最高體重為89公斤,BMI 為35.2,接受治療後,體重平均為74公斤。

不過,第五波的出現,女教師因要長期在家工作、工作壓力增加、運動時間減少,體重一度反彈至87公斤,而近日社交距離放寬,她亦開始重拾運動,壓力亦減少,體重更降至近年最低的67公斤。

香港肥胖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表示,疫情下的壓力及生活習慣改變會令增磅機會大增,例如會多叫外賣、整天坐著不運動等。而港人對肥胖人士肥胖原因是因自身問題的觀念根深蒂固,惟「生存機制」才是令減肥變得不容易的元兇,並解釋指當人嘗試減肥時,身體為免因卡路里攝取減少而致死,控制食慾的荷爾蒙「瘦素」會減少,「飢餓素」增加,而令食欲大增,減少新陳代謝及減少卡路里燃燒。

袁美欣又提醒市民在選擇坊間的減肥飲食法時,不要選擇太極端的方法,例如不建議單一食物或太低卡的飲食方法。學會建議BMI若介乎23至27.4人士,可從營養、運動及習慣著手,若BMI達至27.5或以上,或需接受藥物治療、甚至以手術包括縮胃手術等控制體重,但提醒市民切勿自行購買減肥藥物,因藥物或有副作用,十分危險。

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 一文看清最新商場商戶優惠:https://bit.ly/3xdMkJc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

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郭詩詩